今天是:  访问新版  
        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二院科普|清明节后稳心绪 乐享生活慰故人
发布时间:2021-04-07 新闻来源: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 浏览次数:1095

 

人生在世,最沉重的话题莫过于生离死别,这些都会引发我们情绪的极大波动。尤其是如清明节、寒衣节这些特殊节日,睹物思人实乃常情。

如果是一时的心境低落可以理解,可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甚至加重的话,就会危害到人的心理健康,严重者可能达到持续哀伤反应和/或抑郁、焦虑等疾病状态。刚刚经历过清明节,还未走出斯人已逝痛楚情绪的人们,如何能学着平复心境,重新拥抱新生活呢?

正确面对“死亡禁忌”死亡,在很多人眼里是“忌讳”,更是不敢......小朋友童言无忌做游戏的时候说“我死掉啦”,长辈听了会赶紧制止,捂上孩子的嘴,自己再冲地上啐上一两口唾沫去掉所谓的“晦气”。但是,死亡,不可避免,是生命的自然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缓冲死亡所带来的伤害。图片图片

1

通过生命的延续,获取慰藉图片

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大部分人来说,世俗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是相信亡灵有神秘的非自然力量,所以会祭拜先祖、期盼儿孙满堂,希望通过一代一代子孙的传承,使生命得到延续,这是大部分人对待死亡,获取平衡和安慰的方式。

图片
2图片

通过寄托于宗教,获取安宁图片

有些人在面对死亡问题时,会通过信仰宗教,寄托来世,获得内心安宁,在不同宗教的框架下,去完成不同的仪式去告别。

图片

3

通过营造亲密关系、减轻恐惧图片

图片

伤感、怀念、消沉、内疚、愤怒、不相信或不接受死亡的真相、希望和逝者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经历丧亲之后正常的情绪反应,又叫哀伤反应,多数都不需要专业人员的治疗。随着正常生活的恢复,逐渐接受了丧失的现实,放下了心中的羁绊,内在“生的力量”转移到了现实中,这其实仍然是与逝者另一种方式的联结。换种视角,哀伤代表了一种很强烈的正性情感——对另一个人的爱,有人把哀伤说成是心有所爱的代价。

 

在亲人离世后的最初几年,这种情绪和身体反应会有一些起起伏伏,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淡化。通常人们需要几周的时间来慢慢接受现实,改变生活或调整计划,甚至是重塑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了解了这些,我们还要去觉察和接纳这种自然反应。只要这个反应不是长期持续(比如持续超过12个月以上)或者越来越严重(生活和学习、工作都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就可以不必过于担心。

如何面对悲伤重现图片图片

1

情绪管理图片

伤感、怀念、消沉、内疚、愤怒、不相信或不接受死亡的真相、希望和逝者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经历丧亲之后正常的情绪反应,又叫哀伤反应,首先我们要接纳这种情绪而且有这种情绪也不需要专业人员的治疗。但若这个反应长期持续或者影响生活和学习、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向亲人朋友倾诉、每天适量运动、听一些富有激情音乐去弱化悲哀的情绪或者大哭一场把情绪直接宣泄出来,可能会度过“特殊”时期。

图片

2

陪伴与支持图片

丧亲后的孤独感,在节假日可能更为凸显,比如在阖家团圆的春节、中秋节或在寄托哀思的中元节、清明节等,外界气氛的烘托,会让独处的人更加寂寥。如果近几年有亲人离世,家庭成员间在特定日期,如忌日或节日,可以彼此支持,互相取暖,尤其是帮助老人、孩子减轻孤独感,增加心理上的关怀。因为较成年人来说,他们的社会支持基本全部来源于家人,他们对家人的需要更为强烈。

图片

3

最好的支持是解决问题图片

在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之后,哀鸿遍野,幸存者的生活也变得举步维艰。这个时候一瓶干净的水、一个安全的居所,就是最好的支持。

亲人离世,生者可能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可能是朝九晚五的中年,可能是行动不便的老人……,这个时候,如果能够给予切实的解决困难的帮助,那便是能让逝者安息、生者继续的最好的慰藉。

图片

4

反应持久强烈,及早专业求助

如果哀伤持久,对生活影响严重,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或行为,需要认真对待,及早到专业医疗机构咨询。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中把持续哀伤反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来诊断,它的特点概括为:a.哀伤症状的时长、强度和/或症状都显著超过文化常态;b.社交、职业和其他领域的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临床意义。持续哀伤反应与我们已经了解的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有重叠的症状,但不完全一样,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治疗。

                                               

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悼念爱夫,也写过:“把有限当无限活,才能活出‘永恒’的可能。要把死送走,要让‘死’活下去。”图片图片

科室咨询电话:3839317(精神卫生科病区)

图片